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仙林校区,多样的野生动物与人类共享着这片栖息地。在南雍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与河麂穿梭其间,彰显着大地脉动不息的生机;凭借强大的繁殖力和适应力成为南京常见兽类的野猪,反映着周边生态恢复的成效;鼬獾、黄鼬、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以隐蔽的夜行习性维系生存,体现着自然生命运作的规律……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ABC实验室通过红外摄像机拍摄到了华南兔、貉、野猪、鼬獾、狗獾等许多小动物的视频。这些小动物是什么样的呢,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我们又应当如何与这些“大地上的原住民”和谐相处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野生动物,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员工会联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员工会学术创新部,推出“观察阁&生里物外”专栏。本期我们邀请了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李忠秋教授,请他为我们揭开校园野生动物的冰山一角,一起了解我们特殊的校园邻居。
嘉宾介绍
李忠秋老师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主任
中国动物行为学会副理事长
IUCN物种保护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平时爱晒太阳,偏爱站立遥望,体态优雅端庄,经常嘴角上扬——因为奇特的习性与可爱的外表,细尾獴在电影屏幕中频频出镜,成为了动物界的明星成员。因人类活动的干扰,校园内也出现了细尾獴。接下来,我们就从细尾獴开始,通过它来初步了解南大仙林的野生动物生态状况吧!
细尾獴有着怎样的特征和习性?
国际上最早研究细尾獴的是剑桥大学的Clutton Brock教授。他是国际上研究细尾獴的权威,发现细尾獴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不怕人;第二是穴居,活动区域固定。这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就能把它捉起来进行个体标记。除此之外,细尾獴的社会繁育系统特别有意思,其族群是以雌性为主的,雄性成年或者亚成年之后马上就会被赶出族群。
请问獴一般食性如何?
鼬科、小型的猫科,还有獴这一类的动物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它们也吃果子、虫子。
现身校园的细尾獴并非南京的本土物种,这可能会扰动校园现有野生动物的生存格局。校园里的本土野生动物多样性如何?
我们在南雍山布了五架红外相机,监测了一年多,在拍到的动物里,兽类至少有近十种。南大校园里比较重要的兽类是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种是“一丘之貉”的貉,还有一种是獐子(别名:河麂)。最常见的是野猪,南雍山上野猪非常多,我们每个月都能拍到,六七月份时还能拍到很多幼崽。除此之外还有鼬獾、流浪猫狗、黄鼬、刺猬等,也有几种蛇类。鸟类更多,至少有上百种。现在有员工专门监测野生鸟类,校园里常见的有乌鸫、斑鸠(包括珠颈斑鸠、山斑鸠),还有椋鸟、八哥、灰喜鹊、喜鹊、红嘴蓝鹊、灰树鹊等。
貉
獐子
野猪
除了可爱小巧的细尾獴,南大仙林校区还有野猪出没。野猪具有领地意识,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在感到受威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发情期的雄性野猪和带有幼崽的母猪更是如此。如何与这些具有攻击性和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或者与其他受伤的、特殊的野生动物相处,是同学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如果在校园里碰见了野猪这类有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野外,大部分动物见到人类,一般都很敏感,很快就会逃跑。一旦遇到了野猪,或者狼、熊、老虎等,如果它真的被激怒了,没有逃跑,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尽量放大,把手脚都伸开,千万不能见它以后迅速掉头就跑。还有其他有效的策略,比方说在野外真正有危险的时候,穿一个有眼斑的背心,非常有助于逃生。当然更多情况下我们要避免直面野生动物。在野外要适当地“打草惊蛇”,发出一些声响,这样能有效吓跑大部分野生动物。很多人认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就是去投喂它,这个其实是不对的,人和野生动物之间肯定是要保持距离的。比如可可西里的网红狼,当人们去把它吸引过来,它就会养成一种对人的依赖性,它和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就给拉近了,这种拉近不是一个正常行为;前段时间南京一个公园出现野猪,许多人去投喂,结果野猪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它就开始找人去要吃的。那种距离感一旦不存在了,当人们没有食物喂它的时候,它有就可能开始攻击人。
野生动物一般会避开人类,除了人为投喂导致人和野生动物距离拉近这一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会促使野生动物出现在校园这么一个人类活动这么频繁的这么一个地区?
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野猪的种群增加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现在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绿化,我们的各种林子,植被恢复都非常好,野猪种群也随之增加。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往往都是一级一级的,它是一个级联效应。这个恢复的过程中,城市里食草动物增加以后了,又没有顶级捕食者去控制它,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尤其以野猪为代表——野猪本身体型大,适应能力特别强,如果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野猪的泛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倘若我们在公司里面碰到一些受伤的保护动物或受伤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给予它救治吗?我们应该怎么去正确对待?
野生动物本身在自然界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正常的。生病的野生动物有自己疗伤的方式。如果是因为一些意外,比方野猪在路上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给车撞了,这些情况是由人为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施以援手。救助的方法,最简单的是直接打110,直接报警,就可以帮你转到相关的部门;或者直接跟南京红山动物园联系,他们有江苏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其他的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尽量不要去干预它。每年都有不少雏鸟被送到我们的实验室,说它从树上掉下来了,很多时候其实它没有受伤,它是在学飞。这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无声无息之中物候更迭,不言不语之中日新月异,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人们生态意识的日益加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南大仙林校区的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未来我们又该如何顺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与野生动物相处呢?
您是否觉得近几年校园里的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在增加?
野猪是增加了,其他的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刚才说的一般的兽类,在野外调查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大家在野外看,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黄鼬、刺猬这种常见的偶尔能见到,其他的动物基本上见不到。
黄鼬
鸟类比较常见,但没感觉出来它的种群数量或者种类上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些鸟类,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它的行为习性发生了变化。我们生科院是14年年底搬到仙林校区的,刚办过来的时候这个楼刚建成没几年,原先有很多鸟兽在这边栖息,这个环境改变成我们人居适合的环境,很多鸟兽在近些年有一个逐渐重新回来定居的过程。最典型的是我们生科院楼里现在住了非常多的椋鸟,原先没有。十年以前我们在仙林校区也挂了很多人工巢箱,但是当时没有椋鸟来入住。这两年非常多的椋鸟在我们生科院的空调孔或通风孔筑巢。它们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马上又回归了。城市鸟类重新适应人类环境的过程,是很明显的。
请问您对于校园内的野生动物保护未来发展有没有什么建议?
关于人和野生动物相处,应该遵守一些原则:跟野生动物相处要保持距离,不去干扰它,不去投喂它,也不去恐吓它。要是真的遇到了一些由于人类因素导致受到伤害的,需要救助的动物,可以把它送到动物园或者是救助中心。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关注自然保护了。大家可以去多多宣传或者是做志愿者。大家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志愿活动,也可以申请去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做志愿者,有机会近距离地去接触一些动物。
藏族神话中,第一头牦牛的脊背就是冈仁波齐的山褶,那是动物的神性;梅尧臣笔下一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跃动的美感,那是动物的诗性;日暮偶遇一只小猫,它的细瞳闪烁着让人感触却无法读懂的光辉,那是动物的灵性。
动物,不只是活动之物,更是灵动之物,生动之物,令人心生触动之物,与人一般,皆为生命脉络起伏而生的律动之物;去认识,去学习,去保护,去尊敬,是人对生命的应尽之责。
关注校园野生动物,这一举动的意义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一次简单的了解;这一举动的意义可以很大,大到成为一次响应自然与生命的赴约。愿同学们可以与动物们和谐共享天空大地,一起互相敬重,一起生机勃勃。